网站介绍

电影电视学院(原电影电视艺术系)建立于2001年7月,前身为电影电视艺术系,是云南艺术学院最年轻的二级学院之一,也是我国综合性艺术院校里最早建立专业影视教育的单位之一。

2000年末,为了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贯彻和实践云南省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指导思想,由现影视学院院长宋杰教授提议,在云南艺术学院建立一个培养影视制作骨干人才的高等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展云南艺术学院作为综合艺术院校的专业辐射面,以填补云南省影视专门人才教育的空白。该提议马上得到了云南艺术学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1年7月,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艺术系应运而生。

创办之初,聘请了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电影教育家、理论家周传基先生坐阵,亲自主持教学,组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影视本体作为基础,培养实用型的专业制作骨干。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贯彻“实践、实证、实战”的教学理念,除周传基教授和为数不多的在职教师以外,我们还聘请了原北京电影学院刘永泗教授,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车间主任冯德耀教授,台湾台南艺术大学音像学院院长井迎瑞教授等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担任教学等工作。重视大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力求突破争先。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年轻稚嫩的影视系已经成为影视学院,软硬件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影视学院现设有编导、摄影、新闻、基础与理论四个系(部),摄影、剪辑等多个实验室和数个院外教学实习基地。目前有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广播电视新闻三个本科专业和电影理论、视听语言两个硕士研究生方向。现有在校全日制编导本科班4个,全日制摄影本科班4个,学生人数298人,硕士研究生4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将在2010年面向全国部分省份招生。

影视学院拥有完善的摄影、剪辑、录音、照明等影视制作的硬件设施,并且拥有自己的摄影棚、演播室和“苹果”专业剪辑教室。

现有专任教师20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并有专兼职教授十余人。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及云南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影视制作经验,创作了数百部影视、戏剧作品,不少作品曾在获得过国内外的各种奖项,出版了《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纪录片:观念与语言》、《中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视听视界:影视艺术专业文集①》等多部专著,其中由宋杰教授所著的《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一书自2001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再版,被我国多所高等院校指定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浙江、上海等多个省市把此书列为影视类专业自学考试教材。

电影电视学院在建立之初就提出了在教学、科研、创作为一体的条件下,出一流思想、一流作品、一流的人才的奋斗目标,并将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影视制作骨干上。

作为新兴的专业院系,电影电视学院还充分认识到在文字语言向视听文化的世界性转移的今天,建立具有现代艺术特点的影视学院,在教学上突出从本体论的角度去看待视听媒介,注重学生视听思维的培养,教学、创作、科研紧紧围绕着视听语言这个中心展开,同时提倡实证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重视纪录片的理论和实践,相信实践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近几年,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分别在日本的山形国际电影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法国的巴黎真实电影节、德国的慕尼黑电影节、哥廷根国际电影节、挪威的诺地卡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竞赛等国外电影节上入围或获奖,书写了中国影视教育值得自豪得一页。由于毕业作品的质量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因此每年影视学院举办毕业作品展吸引了大量的观摩者,而“麻园电影节”也逐渐成为一个知名的活动。学生在“实证、实干、实践”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专业动手能力在同类影视院校或专业中处于优势位置,因此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等制作机构的骨干。

影视学院还特别注意精品课程的建设,由宋杰教授领衔、主讲并担任负责人的课程《视听语言》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精品课程,成为云南艺术学院首批进入云南省精品课程的课程。宋杰教授也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和“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并入选“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

学院沿革

电影电视学院办学思路

——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 宋 杰 教授

(一)市场

2001年建立的电影电视学院(原电影电视艺术系),是云南艺术学院最为年轻的学院。

影视学院的建立,不是个人愿望的突法奇想,而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结果。在文化艺术走向市场的今天,每一个本科专业和系的建立,都必须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

近几年,影视事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各地都纷纷建立电影电视学院,这说明这一专业有广阔的人才市场。

事实上,电影电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在美国,作为工业的电影电视与汽车、军火等产业是并驾齐驱的。而在我国,仅中央电视台的10个频道播出的时间每天就达到上百个小时。全国数千个电视台、电视频道播出的节目数量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另外,广告以及非播出的视听产品的数量更是不可胜数。据保守的估计,每年我国投入视听文化产业的资金在千亿左右。视听文化产业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大产业。

为满足电视台的节目要求,各电视台几乎每年都向社会招收专业的节目的制作人员。但这些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而全面专业电视制作教育的人只占其中很小的比例。而在各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中,受过系统而全面影视专业教育的人员简直就是凤毛鳞角。

随着电视文化的国际化和视听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台和视听文化产业必然需要具有更高视听文化素质和具有更强电视制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电视事业发达的国家中(如美国和英国),个人电视工作室遍布各城市,常常一个城市就有上百个这样的工作室。这些个人工作室每年的营业额大都在百万美元以上。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个人电视工作室将在未来几年内在我国兴起。

今天的电视科技日新月异,90年代进入电视界的从业人员发现他们的工作部门、工作性质和节目的制作不但经常变换,而且每过一段时间他们也在创造出新形式节目。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电视从业人员如果要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空间中保持不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培训。

另外,在西部大开放的今天,西部的电视事业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因为,西部开放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文化也常常体现为经济行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在现代文化或文化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云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中蕴藏着丰富的电视资源。这些电视文化资源无论从创作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采。云南省要建设文化大省,需要的不仅仅是宣传和口号,更重要的是人才。电视资源的开放和利用光靠投入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平庸的制作者拍一百部影片也不如一部精品有价值。

电视人才的奇缺是困扰云南乃至全国电视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二)文化

电视对人类来说,意味着新的媒介和新的语言方式。如果说口头语言的诞生和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两次大的革命的话,那么二十世纪视听媒介的出现,则标志着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重大革命。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电影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今天,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电视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欣赏艺术、学习技能、娱乐人生的主要媒介,人们花费在电视中的时间远远高于看报、读书的时间。电视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自然生活元素。

一个由传统文字文化向视听文化的迅速转移已经大规模地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对此,美国著名的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我坚信,当代文化正在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声音和影象,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大众社会中,这几乎不可避免”。时代“为人们看见和希望看见的事物的欲望提供了许多方便”。对于二十一世纪,有人甚至认为在视听文化的作用下,“读和写将成为过时”。

今天的影视教育,不仅培养制作人才,还强调视听文化对人类思维、情感的重要性,将影视教育纳入人文教育的整体中,作为素质教育的转移内容。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过一次有关电影电视教育的研讨会,题目是:作为当代社会文化工具的电影与电视。瑞典在六十年代就把电影教学包括在瑞典艺术和社会科学的教学体系中。瑞典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上电影课,到了中学,电影课甚至被视为继本国语、外国语之后的第三种语言,每周有三节课。在法国,中学也开设电影课。在美国有上千所大学设有电影、电视系,其目的并不是完全培养专业的制作者,而是使现代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二十世纪新的思维和新的语言方式。

(三)定位

文字语言文化向视听文化的世界性转移的今天,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建立具有现代艺术特点的电视系,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文化的需要,因为:

1、电视文化和艺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影响最大的文化和艺术;

2、一个缺乏视听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

3、一个缺少视听艺术教育的艺术学院也是不完整的;

4、社会和市场急需高素质的电视专门人才;

5、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优秀的电视文化和艺术必将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电影电视学院的建立必在影视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有力地促进文化大省的建设。

因此,我们建立电影电视系的目的是:

1、培养电视制作骨干。

2、制作出好的影视作品。

3、建立系统的视听实践理论体系。

4、普及影视教育,提高社会的视听文化水平。

影视教育是一个高科技和高投入的教育,需要有产业来支持。因此,理想的格局是在产、学、研为一体条件下,出人才、出作品、出理论。

网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