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介绍

中药学院前身是设立于2000年的天然药物系,2005年更名为中药系,2014年更名为中药学院。

一、党建工作

教工第一支部入选全国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浙江省首批“高校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1年教工第一党支部获省教育工委和市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院获批“校标杆院系”创建培育单位;学院与萧王庙街道塘湾村党支部共谋“党建联合体”。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行政及辅导员12人,教辅人员(实验员)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士16人(博士化率全校第一),硕士24人(在读博士1人)。现有省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省优秀辅导员1人、全国食药行指委药品生产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甬江育才工程领军拔尖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人,第三层次培养人选3人、宁波市“四有好老师”3人。

三、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十三五”省优势专业、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骨干专业)——中药学和中药制药技术两个专业。新增高职本科中药制药专业;牵头制定教育部高职本科中药制药专业简介和教学标准;副组长单位参与制定教育部高职专科中药制药专业简介和教学标准;成员单位参与制定教育部高职专科中药学专业简介和教学标准。牵头制定浙江省中药学专业中高职一体化标准。

四、教学工作

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和慕课各4门;建成“十三五”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生产性实训基地)——中药品质评价综合实训基地;中药标本馆为宁波市首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宁波市科普教育基地(2016-2020)和宁波市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开放试点单位。教学团队获宁波市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比赛一等奖,省赛三等奖。

五、人才培养

学院专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了具有中药味的“修合本草”高素质人才培塑行动计划。近二十年来学院累计培养毕业生超过6000人,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84人。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63项,其中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2项;医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大赛获全国大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中药学专业省内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超过二段分数线。

学院与80余家省内外知名中药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大师工作室”。

六、学科建设

中药学学科被列入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确定中药资源开发与品质评价研究、地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饮片和制剂生产工艺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与应用研究4个方向,是省特色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编撰完成中药学学科建设规划(2020-2024),获批《浙产道地特色中药开发与质量提升研究服务平台》省财政专项1项。设有地产药材资源开发研究所、生物药物研究所2个校级科研平台;获批宁波市医药文化研究基地。

七、科学研究

以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大健康产业为驱动,主要围绕浙贝母、三叶青、覆盆子、枇杷花、乌药、白芨等浙产道地特色中药开展品质评价、种质资源研究;教职工现主持教科研课题1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14项,参与的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40篇,获批发明专利2项。

八、社会服务与特色文化传承

学院上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和“特色强院”根本任务,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传承创新祖国中医药文化为主线,扎实推进“红色本草”赋能民众健康和中药助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特色社会服务品牌项目。近来年,学院主要开展的社会服务项目有校地共建,共绘新时代美丽乡村;校企共谋,共传中医药特色文化;党政共育,共培高素质中药技能人才。学院通过“中药万家行”品牌项目,多次组织参与中医养生、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等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受到了宁波市民和众多社会媒体广泛赞誉。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立足大健康产业和职业本科教育,抢抓新时代中医药产业和职业本科发展新机遇,以党建为统领,以特色强院创建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高质量谋划好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传承等工作,踔厉奋进、笃行不待,扎实推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5月)

网站资料